海亮集团:争当全球有色材料智造“常青树”
【本报记者牛畅】在海亮股份的连铸连轧盘管车间里,机器在轰鸣,生产有序地进行着。这4万多平米如一个足球场般宽阔的厂房里,即便站在高处,也很难看到一位工人。
【资料图】
"这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低碳智能第五代连铸连轧盘管生产线,几年前一条生产线生产2万吨铜管需要近90个工人,现在一条生产线4万多吨产能,只需要30多个工人。"海亮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朱张泉向中华工商时报记者介绍。
从乡间地头走上世界500强,30多年来海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亮集团")以铜加工起家,坚守初心,扎根实业,将海亮股份打造成全球铜管和铜棒产销量最大的企业,营销网络辐射全球。如今,智能制造成为海亮股份领先行业的"金名片"。
智能制造又迈新台阶
海亮股份作为铜加工龙头企业,不仅在行业内率先抓住智能制造的发展先机,落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生产线,还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们充满信心,海亮一直致力于推动有色材料智造,积极促进智能技术、现代化工业制造流程与有色金属行业深度融合。"海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黎红说。
记者看到的低碳智能第五代连铸连轧盘管生产线(以下简称"第五代生产线"),正是海亮股份响当当的智能制造成果。它拥有191项发明专利保护,并凭借"精密铜管低碳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研究"在2022年年底拿下"中国工业奥斯卡"--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项目奖。
"应该说,第四代生产线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已经是顶尖的生产线,但是第四代关注单机设备的生产能力和效率,第五代生产线已经升级到更高级的阶段,整体考虑系统的生产能力,实现了高水平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海亮股份技术中心主任马为民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现在很多生产活动都不需要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幅下降,有的作业甚至连按钮都不需要按,机器可以通过程序自行决定工序之间的协调工作"。
在生产车间里,一眼望去,机器人、桁架机械臂、智能行车的操作行云流水,伴随着有节奏的轰鸣声,一盘盘铜管在一道道工序中自动加工、流转……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商品机器人无法完全满足海亮股份自主研发的生产线,目之所及的这些智能生产设备并不简单。马为民告诉记者:"传统的机器人存在运行空间庞大、行走距离短等问题,难以适用于盘管生产车间的工作场景,海亮只能克服重重困难,单独设计研发非标机器人,同时我们还为生产线开发了全套的运行控制和在线监控展示软件系统,使生产线具备智能制造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第五代生产线还具有显著的节能减碳效果,产品成材率由89%提高到93%,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30%,综合成本下降38%。
当前,海亮股份正利用第五代技术对原有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朱张泉表示,改造的目标是实现精密铜管产能突破126万吨,全球市场份额占有率突破40%。
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
2022年,聚焦"铜"主业,海亮集团在智能制造路上行稳致远的同时,在新能源材料领域也勇于开拓新天地,切入铜箔赛道,打造"铜管+铜箔"的核心竞争力。
在合作的过程中,海亮集团发现国内外的产业上游家电企业或多或少已经布局了新能源相关业务,敏锐捕捉到行业新风向。基于多年来积累的研发、制造、人才等多元优势,海亮集团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成立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亮新材"),投资89亿元,在兰州新区建设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进军新能源市场。
从2021年12月16日正式开工建设,到2022年6月首条生产线试产成功,再到9月15日一期1.25万吨生产线提前开机投产……即便受疫情反复、供应链紧张等因素影响,不到一年的时间,项目还是顺利运转起来。
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光说,这就是"海亮速度",创造了行业纪录。
"从去年10月开始,受疫情影响,我们实行了近两个月的封厂运行,工人们睡在集装箱板房,克服一切困难就为了维持生产。"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罗冲激动地对记者说,"之前招聘了300名新员工迟迟无法入职,现在封厂也取消了,员工都到岗了,我们的产能扩张指日可待"。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后,海亮新材的销售人员开始奔波于全国各地。罗冲介绍,当前华东和华南地区的订单增长迅速,项目频繁接到下游电池厂商的生产需求。
截至目前,海亮新材已具备4.5至8微米铜箔的规模量产能力,攻克了3.5微米铜箔生产技术,以高起点、高标准抢跑新能源赛道。
"现在铜箔的主流市场需求还是6至8微米,能够试制出3.5微米实属不易,它比目前市场上广泛运用的铜箔材料厚度减少了一半,在同等大小的锂电池中,效能可以提升近10%。"王树光表示,"在新能源材料方面,海亮当前的制造水平领先于市场,我们会持续朝着极薄化的方向不断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上出现了对高抗拉、高延展产品的需求。对此,海亮新材正进一步提升产品综合性能,深度开发差异化的高精尖和高附加值产品。
当前,海亮新材已经对接160余家下游电池厂商,并与70余家企业建立了供应与采购关系,加速打进头部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王树光表示,兰州新区项目未来的整体目标是年产高性能锂电池铜箔12万吨和高性能电子电路铜箔3万吨,争取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铜箔单体生产基地。
持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2022年以来,面对多点散发疫情形势及经济下行压力,海亮集团提出"不裁员、不降薪"并进一步扩大就业,集团用工总数同比2021年增加5%,新招录本科学历人员1500余人,引进硕士以上人才近400人,成为就业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成为海亮人,员工对发展的信心和对企业的信任,也充斥在话里行间。
"我们正在努力研究中,争取再过几年达到整个生产线不需要人工,实现"黑灯工厂",让海亮的生产更自主,智能化程度再提高,生产成本更低,为中国制造保持国际竞争力作出贡献。"马为民说。
"在加快国内生产基地投资建设和生产的基础上,海亮新材还在积极布局海外生产基地,匹配海外市场对锂电材料的巨大需求。"罗冲说。
以铜起家、因铜而生、因铜而兴。海亮集团聚焦实业主业不动摇,脚踏实地,做好实业、做精主业,从未让海亮人迷失过前进的方向。
"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让我们深受激励。海亮以铜加工起家,有色材料智造是我们的"传家宝",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王黎红认为,坚守实业,坚持不懈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是海亮集团当前和今后极为重要的战略方向,是海亮产业布局的"大盘"和"基本盘"。
海亮集团的信心,来自党的坚强领导,来自新征程开启的新希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地位作用的再次明确,我们深感振奋,备受鼓舞。"王黎红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浙江又是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富活力省份之一,这给海亮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也是我们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底气"。
正如王黎红所言,海亮集团要坚持开拓创新,拥抱机遇,将有色材料智能制造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源源不断的海亮智慧和海亮力量。
(编辑 李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