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无法站在聚光灯下 可他们同样是英雄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夏丹 见习记者 孙一鹏 张琬琪
【资料图】
疫情笼罩下的日子暂告一段落,人间烟火气正在回归。感染高峰时,为了老百姓能更早买到各类防疫医疗物资、缓解医疗资源紧缺,千千万万名药企、医疗器械企业、医药流通企业的工作人员默默无闻坚守在各自岗位上。
据了解,防疫政策优化调整以来,截至目前,浙江省重点生产企业的感冒退烧药、抗原检测试剂、N95口罩日产能提升至1574万片、3100万人份、370万只,较2022年12月5日分别提高1.8倍、3.0倍和1.4倍。同时,浙江累计调拨小分子抗病毒药63万盒、感冒退烧药379万人份、抗原检测试剂6171万人份、N95口罩474万只。
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一群人的努力。他们无法站在聚光灯下,可他们同样是英雄。
英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应徐颉。受访者供图
英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应徐颉:
事关人民健康,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记者见到英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应徐颉时,他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在连续接了多通电话后,他终于坐了下来,“不好意思,最近实在是太忙了,从去年12月初到现在,几乎就没休息过”。
作为浙江省医药流通储备主渠道、主平台,面对一度井喷的防疫药品需求,应徐颉先人一步抢抓紧缺货源落实,主动与紧缺货源厂家协调沟通,第一时间向浙江保供配送了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连花清瘟等药品,在危急关头筑起了一道“靠得牢”的生命保障线。
“英特作为省属国企,又承担浙江省级规模最大的药品储备,处于政府要求和市场需求的交汇点,无论从单位性质还是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来说,药品供给都必须做到分秒必争。”应徐颉说。
其实,早在去年11月“二十条”出台之后,应徐颉就对市场需求做了一次预判,并开始加强相关药品储备工作。即便这样,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药品供应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药品需求的高峰期大概从去年12月12日开始。”他说。一度药品储备不够,老百姓买不到药,让应徐颉忧心忡忡。对他来说,整个12月中下旬的晚上和白天是没有区别的,只要有药,不论多晚,他都会第一时间调度集团相关岗位人员,全力做好准备工作。
英特批发板块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已累计向市场供应抗原试剂4380万余人份、泰诺75.9万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248.0万盒,同时配合省相关部门,已累计为全省2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了近51.2万盒布洛芬颗粒、128.3万盒快克、2200余万片对乙酰氨基酚片,切实保障全省医疗机构用药需求。1月16日,英特成功采购到全省首批莫诺拉韦胶囊,并已配送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从2022年上半年在全省首批引进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到及时做好阿兹夫定的供应,再到莫诺拉韦,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抗病毒药物的引进和供应。”应徐颉说道。
除了药品储备,应徐颉还需要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人手不足。感染高峰到来时,阳性员工越来越多,又叠加保供物资需求骤增、年底物流紧张的情况,导致人手非常紧缺。很多同事都是在身体状况稍微好一点后立马返岗,即便如此,应徐颉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库区每天作业结束都在凌晨3时左右,非常辛苦。”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尽可能做好后勤和服务工作,关注每一位员工的情况。比如,餐饮方面进一步丰富食堂餐品品类,每天提供免费夜宵、健康饮品,为每位员工发放防疫包,做好员工健康防护。”他回忆道。
兔年春节,应徐颉带头加班。为了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公司制定了AB岗排班表,而他自己则坚持“时刻在线”。
采访中,应徐颉反复提及“做好准备”。如今,第一波感染高峰已过去,市面上药品供应较为充足。接下来如何准备?他和团队分析后认为,面对新冠病毒,单一的解热镇痛类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加上第一波感染高峰过去以后,会有一些除新冠以外的被压抑的医疗需求被释放出来,所以必须保证各类药品的充分供应。
“面对新冠病毒不断变异造成的疫情波次,以及随时而来的用药结构变化,我们会持续科学预判,这是关乎所有人身体健康的事情,我们会把所有的准备做在前面。”应徐颉说,“好在和2020年初的‘措手不及’相比,我们在物资调配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信未来我们能做得更好。”
杭州贝丰科技有限公司涡轮产品研发项目组长陈连芝。受访者供图
杭州贝丰科技有限公司涡轮产品研发项目组长陈连芝:
争分夺秒拼生产,值
在机械声此起彼伏的电机产品车间里转了几圈后,记者见到了身穿白大褂和蓝色牛仔裤的陈连芝,操着一口东北口音的他,眼里布满了血丝。
陈连芝,杭州贝丰科技有限公司涡轮产品研发项目组长、资深研发专家。42岁的他,自2003年起便加入到公司,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工作,有着近20年电机及其控制研发经验,是目前公司研发部门的主心骨。
“我们生产线主要负责生产用于院用呼吸机涡轮,这段时间一直处于‘战时状态’,生产线24小时运转。”一聊到工作,陈连芝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介绍起他和“战友”们的成果。
陈连芝告诉记者,去年12月初开始,公司生产的院用呼吸机涡轮便开始供不应求,订单量相当于日常水准的5倍,订单都已经排到了今年4月份。他负责的涡轮及其电机,正是生产呼吸机的核心零部件。作为这一领域里的“大牛”,在这场争分夺秒保障医用产品生产的赛跑中,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带头冲锋陷阵。
“如果把呼吸机比作一台汽车,那么涡轮就是它的发动机,呼吸机能运转多久,稳定性有多高,动力有多足,全看涡轮的性能和质量。”陈连芝随手拿起一台涡轮,向记者解释着涡轮的作用和运转的原理。
他告诉记者,想要生产出院用呼吸机涡轮的电机并不容易。和家用的普通呼吸机不同,要想达到医用标准,电机的工作状态需要高频率地进行加速和减速,这样对于电机的本身的性能和质量的考验非常大。
除了要能够保证涡轮的快加速和快减速,还要保证电机的寿命足够“耐用”。一旦因寿命不足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无法进行自主呼吸的患者没有办法及时得到供氧,进而危及到生命。
“所以我们在研发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电机的功率,转速的大小,还要通过工艺保障电机长时间运转的可靠性。单纯研发某一模块都不难,但把这些所有的约束条件都加在一起,能做到的就屈指可数了。”陈连芝说。
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陈连芝和他带领的技术研发团队并没有退却。去年12月份以来,他和研发团队几乎是没日没夜地泡在车间和实验室里,不仅要协助兄弟部门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对电机的工艺环节、检验环节进行把关。此外,他还要带领攻坚团队完成最新款涡轮的研发和验证。
技术团队的产品经理李嗣睿告诉记者,陈连芝每天雷打不动地一早便来到公司,无论工作日与否,一直如此。无论什么时候找到他,他都会很有耐心地帮助解决研发上的问题。“他是全部门最敬业的同事。”说着,李嗣睿竖起了大拇指。
采访当天,陈连芝早上6时30分便已到岗,接受采访时已经连续工作了近8小时,晚饭后还要继续工作至深夜。“每晚一回到家马上就睡着了,基本上也没有时间去想什么。不仅是我,大部分员工可能连今天是周几都不知道,但如果你要问给他定的工作指标是多少,肯定都知道。”陈连芝告诉记者。
在陈连芝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公司生产的院用呼吸机涡轮产品已经完全替代了进口涡轮,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可以量产高性能、长寿命(3万小时)涡轮的企业。
采访快要结束时,陈连芝远在天津的12岁儿子,给他打了个视频电话,今年没能回家过年,陈连芝告诉儿子忙完这阵子就回家看他,屏幕两边,陈连芝和儿子都笑了。
记者还从陈连芝的同事处得知,这已经是他在杭州度过的第四个春节了。疫情发生以来的这几年,因为涡轮生产赶进度搞研发,他一直没能回家过年。像今年,本来已经早早订好回家车票的他,在年前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公司订单如雪片般飞过来时,忍痛取消了车票。
当被问及是否想念家乡和亲人时,陈连芝告诉记者,“肯定想,很想回家过年的。但一想到我们的产品能帮助那些躺在医院的人能回家过年,我和同事们选择了留下,争分夺秒地拼生产,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减轻患者的痛苦,值!”
康恩贝兰溪植物园产业园车间员工冯丹。受访者供图
康恩贝兰溪植物园产业园车间员工冯丹:
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
“你想问什么?”初见冯丹,刚从生产车间出来的她,一身天蓝色工作服,从头到脚,只露出一双清澈的眼睛。看起来十分疲惫的她,甫一见面,言辞间透着些许紧张。
冯丹,康恩贝兰溪植物园产业园固体制剂车间的一线员工。2001年出生的她,从兰溪职业技术学院中药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康恩贝制丸工序工作,如今已有近四年工龄,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制丸能手。
“我们生产线负责生产布洛芬,感染高峰时忙疯了。”聊着聊着,逐渐放松下来的她,打开话匣子。
冯丹告诉记者,去年12月初开始,公司生产的布洛芬颗粒供不应求,产量需求激增至日常的五六倍。她负责的制丸工序,正是生产布洛芬颗粒的关键工序。作为该工序的小能手,00后的她,在这场争分夺秒生产保供的赛跑中,主动担当起了主力选手。
“有一天,表嫂来电着急地说买不到布洛芬、退热贴,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布洛芬的供应有多么紧缺。那个时候,我迫切地想着要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让自己的亲人、让更多人能早一点买上布洛芬颗粒。”她说。
陡增的需求,让车间原本配备的制丸工序岗位人员面临严重不足,为了保供,公司迅速从其他岗位调来人员,充实到制丸工序。为帮助新进人员迅速掌握制丸技艺,年纪轻轻的冯丹,当起了“老师傅”。
“这一粒一粒白色的、小黄米大小的丸子,就是布洛芬颗粒的半成品。”冯丹摊开左手,一把小丸子在她手上来回滚动。
她告诉记者,想要制作出合格的丸子并不容易。每天到岗后,她会先领取制丸的物料、辅料,然后开启包衣造粒机,放入物料、辅料,加入黏合剂,开始制丸。“得在合适的时机加入黏合剂,让它成丸、长大,变成合格的颗粒,也就是30目以下18目以上大小。如果时机不对,就‘长’不出丸子。”她说。
她不仅要自己负责制丸,还要以最短时间教新手同事学会制丸。比如,布洛芬颗粒在制粒过程中需要手工过筛,筛分不干净会引起后期制成率达不到要求,每天开工之前,冯丹会将筛分要点和细节与每个人一一沟通,上机之余还要经常抽查筛分质量。当新同事在操作过程中因对该产品的制粒把控不熟练,造成制粒过程中不合格颗粒偏多时,冯丹会凭着娴熟的布洛芬颗粒制粒经验,帮助同事精准找出添加黏合剂的最佳时间点,保证产品质量。
“反复操练下来,大家基本上都掌握了制丸工序的要领,我们的生产速度也越来越快。”她告诉记者,日常生产线一个月出货十几个批次,高峰时段一个月生产了50多个批次。
“不单单是我,当时大家都很拼,都想多生产一些。”冯丹说,一个40多岁的大姐,身体不舒服还一直坚持在岗,直到10多天后实在支撑不住,才回家休息,身体恢复后很快又到岗。还有车间主任,家里孩子很小,可完全顾不上,被老婆骂了,还坚持连续24小时在岗值班……“董事长也从杭州赶来鼓励我们。”深受感染的她,选择了和大家一起坚持。
记者从冯丹的同事处得知,在赶生产进度的过程中,冯丹也一度被感染,但迅速复工。“我看到领导在车间微信群征集能坚持到岗的员工,我白天不发烧,就主动报名了,白天状态好的时候坚持在岗。”她告诉记者,“没想太多,就是想多做一点,大家能早一点买到布洛芬颗粒,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家人,都急需药品。”
最忙的那段时间,她早上7时30分到岗,站着工作近9个小时,晚饭后还要继续工作到19时30分。“我们两班倒,生产线24小时不停歇。”她说。
她告诉记者,其实每天早上也很想多睡一会,可最后还是按时到岗。“后来我爸爸感染时,我去药店很顺利买到了布洛芬颗粒,一看还是自己生产的,那个时候,我知道了自己坚持的意义。”说这话时,她含笑的双目那么骄傲。
不久前的春节,冯丹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持续生产药品。采访结束,走在通往食堂的路上,冯丹被鱼鳞状云朵点缀的天空吸引,随手拍了张照片。“真美啊,听说丽江的天空也很美,等工作轻松一些了,想去丽江走走,犒劳一下自己。”她微笑着对记者说,满眼无限憧憬。
“心想事成!”望着眼前这个乐观的女孩,记者在心里默默祝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