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焦点:坚守在如东风电一线的“追风者”

常年穿梭在南黄海白色风车森林中,登高80米作业,维护风电机机组正常运行,他们就是被称为“追风人”的风电机运检员。位于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的环港工段,一群90后年轻的“追风人”不怕艰苦、耐住寂寞、默默坚守,在“大风车”上度过了一个别样的春节。今天的新春走基层,记者走进环港工段,来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资料图】

眼下虽然已经立春,但春寒料峭,带着潮气的海风仍然有些刺骨。蓝天白云间,一座座风车巍然矗立。记者跟随环港工段运检员李斌、杨佳欣,驱车来到当天需要检修的风电机组旁。

“我们日常负责风机的检修维护,电气设备的巡视检查等,一般会从早上8点半干到下午5点。”李斌说。白色塔筒顶端,风车正缓缓转动。在地面穿戴好安全设备后,2名运检员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你现在在做什么?”“现在我们要将机组停机,切换至检修状态,进行一个登塔作业。”机组停机后,李斌和杨佳欣准备开始登顶。他们首先爬上一段5米多高的直梯,到达一层平台后再乘坐专用的登顶电梯。为了一探上面的究竟,记者也跟随其后。相比运检员的娴熟,记者显然对这样的垂直梯有些紧张。当爬上塔筒一层平台后,运检员就要在这里乘坐免爬电梯,上升到80米高的机舱进行维修,这个过程大约需要5分多钟。

站在风机外部,根本看不出内部的乾坤。只有爬上平台,借助照明灯,才能一窥塔内的构造。塔内狭长幽闭,空间有限。在没有免爬器前,运检员需要花费10多分钟,徒手爬上26层楼房那么高的垂直梯。为了确保105台机组正常运转,他们每年人均登塔200多台,攀爬的高度相当于登顶珠穆朗玛峰两次。

当记者问到,“你们还记得第一次爬吗?”李斌笑着说,“第一次爬的时候刚大学毕业,很害怕,生怕一脚踏空,心里很慌。”“一开始很新奇,下来后,腰酸背疼了一个月。现在好了,有了辅助设备后,我们登塔就轻松很多了。”杨佳欣告诉记者。

随着2名运检员全部到达机舱后,他们就开始在逼仄的空间里进行检修。风机虽小,但结构复杂。在密布的线路和设备中,运检员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抓紧时间工作。有的时候,还需要系上安全绳走出舱门,对舱外设备进行检查。他们告诉记者,高空作业最难受的时候是夏天和冬天,夏天机舱温度高于地面,而冬天的舱外更是寒风冷冽。

在记者眼里,他们挪动的每一步,都是一次惊险的探索,但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长期从事高空作业,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他们想的最多的就是,早一秒维修好,风电机组早一秒投入使用。“台风期间,因风速过大,机组故障率增加,很多机组被迫停运之后,所有员工都加班加点,抢修风机,确保机组尽快并网发电。”李斌说,“有时候遇到疑难故障,别人解决不的,但是我把故障排除了,那时候就感觉特别自豪。”

哪里有故障就冲去哪里,对于风电人来说,全年无休是常态。今年春节,和往年一样,包括6名外地人在内,23名运检员全员在岗。“我们在春节期间安排了3个班组,保证每日有一个班组人员值守,现场24小时值守,做好风电机组的日常工作以及电气设备的日常巡检工作,同时配合好国网做好春节的调峰工作,确保各项电力供应的稳定。”环港工段风机维保组班长唐旭勇说。

江苏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5 年 9 月,是国家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的区域性公司,目前主要从事江苏区域陆上风电项目开发、建设、管理和运营工作。2006年10月23日,如东环港风场#21号风机首次并网发电,改写了江苏作为经济大省、风资源大省没有风电的历史。“公司在如东区域建有风电厂3座,员工50多人,负责271台风机的日常运维和故障检修工作,如东地区装机容量400兆瓦,年发电量达5亿千瓦时。”唐旭勇表示,“今年,公司将以百万千瓦级风电企业为起点,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开创江苏龙源风电事业新局面,为我国新能源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截至目前,如东县已建成风电场30座,风电装机容量573.48万千瓦。去年,如东新能源上网电量130.07亿千瓦时,超出全社会用电总量49.54亿千瓦时,平均每天能向华东电网输送3500万千瓦时电。与传统燃煤火电相比,相当于节约标煤377.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60.8万吨。

“现在我量下下面的电压?a相多少电压?”“393伏。”“现在换下B相,B相多少电压?”……处理好故障后,李斌、杨佳欣再次回到地面,启动风机。

风车的扇叶在逐渐西斜的阳光下,迎风缓缓转动,这大概就是风电人独有的浪漫!

当问到,这么多年来有没有什么让他们印象深刻的事情时,杨佳欣腼腆地说,“其实反倒是没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发生,我们才是最安全的!”

李斌指了指远方的地平线,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站得高看得远,你瞧!上面的风景是不是也挺美,我相信风电产业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通讯员 袁嘉翊 贾兆亮

校对 王菲

关键词: 电气设备 一层平台 装机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