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讯:年度报道
财联社12月30日讯(记者 付静 齐庄)一个多月前,马斯克因一点“小麻烦”没能赶上B20峰会,让他的粉丝们略感失落。而牵绊这位大忙人脚步的,是倍感失落的特斯拉股东。因不满马斯克忙着在推特公司“熬夜加班”,有特斯拉股东将他告上法庭,起诉其(此前)操纵董事会通过巨额股权激励方案。这一设定于2018年为期十年的绩效方案价值高达560亿美元,被视作驱动特斯拉“传奇”的重要因素之一。
(资料图)
对创新创业企业而言,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股权激励则是创造力最好的催化剂。当特斯拉面临增长失速、股价重挫,股东的“反制”便是起诉推翻其激励方案。而在已运行十多年,有着大量企业案例并被称作中国版“纳斯达克”的创业板市场,与马斯克的“小麻烦”相对应,是十倍股群体的成功“小秘诀”:截至目前,创业板十倍股(及超十倍股)中,90%都使用过股权激励工具,且已实施3轮及以上股权激励的占比过半,如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市值扩增近20倍的长线牛股,皆已实施过五六轮激励计划。
借助持续、有效的股权激励,一批产业巨头近年崛起于创业板,它们在升级壮大、市值倍升、厚报股东等方面实现了系统推进、协调联动。同时,随着注册制改革和相关规则的优化,股权激励也正被更多创业板公司更为频繁地使用。在即将过去的2022年,有近230家创业板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截至12月23日,剔除停止实施案例),占深沪市场的三分之一;创业板公司股权激励规模连续两年超20亿股;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回购股份用于激励的案例数及占比也明显上升,股权激励的灵活性和便利度日益显现。
玩转股权激励魔方,实现量的爆发和质的跃升,创业板的“苹果”“特斯拉”或许正向我们走来。
今年,三分之一的股权激励公司来自创业板
近33%、超20亿股,这两个数字可概括创业板公司2022年在股权激励市场的权重及规模。
据Choice金融终端统计,截至12月23日(下同),今年以来有228家创业板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计划(剔除停止实施案例,下同),占沪深市场推出股权激励公司总数的32.34%,占比较2021年上升了2.62个百分点。即今年推出股权激励的每三家A股公司中,就有一家是来自创业板的,而目前创业板公司在A股的占比约为四分之一。
规模方面,继2021年突破20亿股后,今年创业板公司新推股权激励的激励股份(包括限制性股票及期权)总量再次超过了20亿股。作为对比,在注册制改革之前的两年(2018、2019),创业板的年均IPO发行总规模约为15亿股。即当前创业板公司每年投向激励的股份已然超过彼时整个创业板市场的IPO规模。
使创业板公司股权激励活跃度大增的,也正是注册制改革。2020年,随着改革落地,“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新的激励工具被引入创业板。与(第一类)限制性股票相比,这一新工具将授予日、归属日(激励对象出资获得激励股份)分开,激励对象无需提前出资,并允许不设置限售期,可大幅减少后续回购注销情形,同时减轻被激励对象资金压力,简便公司实施流程。
据Choice金融终端的统计,如今,“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已成创业板公司股权激励的最普遍选项。今年以来,已有168家创业板公司在股权激励方案中采用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占创业板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公司家数的73.68%,较2021年的占比27.04%成倍提升。其中,还有捷安高科、仕净科技等公司,在今年一年内就推出了前后两期“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充分体现该类工具的便利性及受欢迎程度。
就此现象,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田磊律师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因其折扣优势和出资时点优势,更能激发上市公司管理层、核心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凝聚共识、集聚力量使公司快速发展。
“限制性股票提供了比期权更强的约束性,能够提高员工的忠诚度;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还不需要提前出资,对一些本身财富状况不太宽裕的核心技术人员而言,这种股权激励往往更加有效。”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财联社记者。
除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火爆“热销”,今年,创业板公司在股权激励上还有一个趋势性变化,便是与股份回购的挂钩更加紧密了。政策方面,4月,证监会、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关于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通知》发布,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计划。10月,证监会就修订《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放宽回购政策。而据Choice金融终端统计,以预案披露日为口径,今年有逾百家创业板公司披露回购计划,其中超八成的公司称,所回购股份用途包括股权激励,占比较2021年提升十个百分点以上,案例数量则已经同比倍增。
对“回购+激励”组合的盛行,江瀚表示:上市公司的回购和股权激励,都是在向市场表明信心,且“回购潮”也有利于整个市场的发展。创业板如果通过更多的激励和回购推动市场发展,更好发挥其创新属性和科技属性,则无疑将产生更多(投资)机会。
成功秘诀?股权激励成了十倍股的“标配”
本月中旬,深交所发布消息,披露召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系列座谈会”的相关情况。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会上,捷佳伟创、中际旭创、天华超净等代表创业板公司群体介绍了研发创新的作用、分享并购转型经验,而这几家公司无一例外都是股权激励“爱好者”,近年皆已实施过两次激励计划。
作为成长股的“大本营”,创业板向来不缺成功典范,在这背后,股权激励虽不似重组转型、技术突破、重磅合作等消息夺人眼球,但其中长期的积极作用实不容小觑。如在业绩维度上,股权激励的指针作用就较为明显。据同花顺iFinD的统计,在股权激励2022年净利润目标为2亿元(及以上)的创业板公司中,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的占比达63.77%,较创业板整体的正增长公司占比高出近20个百分点。
从长线来看,对于股权激励的作用,观察创业板的十倍股群体会有更直观的感受。据Choice金融终端统计,截至12月27日,创业板公司上市后涨幅超10倍的个股有40只。其中90%实施过至少一次股权激励,有3次及以上股权激励经历的公司达23家。对照累计涨幅,15倍以上的28只大牛股中,尚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仅1家,推过4次及以上股权激励的则有9家公司。
这9家公司包括了“宁王”、爱尔眼科、泰格医药、阳光电源、汇川技术等“长跑”能力出众的成长股健将。如宁德时代,上市5年来年年都推股权激励,为业绩、市值的同步扩张助力。泰格医药则常在股价爆发临界点祭出股权激励的“法宝”,如2013、2014连推股权激励后迎来2015年行情,2018(停止实施)、2019发布激励计划后2020年飙涨逾150%。
相比之下,汇川技术更是创业板股权激励的“集大成者”。公司于创业板设立的次年上市,迄今已推出六期股权激励计划,涵盖(第一类)限制性股票、期权、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等工具。今年,公司第六期股权激励出炉并启动实施第一期长效激励持股计划,激励的力度和广度都有进一步提升。
详解股权激励之“汇川样本”:多轮滚动、小步快跑
创业板的上述案例,与特斯拉“里程碑目标”式激励、苹果“细水长流广覆盖”式激励相比,虽在规模及复杂性上仍有不小差距,但其间包含的管理要旨、成长要素、运作要点等却是相通的。
剖析汇川技术,其实施多轮激励的同时,上市12年以来已实现超25倍的营收增长和15倍的净利润增长,市值规模扩增逾17倍。更为少见的是,汇川技术的崛起并不以持续且巨大的资金消耗为“燃料”,其上市后保持连年分红纪录,分红额总计46.78亿元,已超过IPO及两次再融资的募资额之和。
“个人认为,汇川技术业绩的长期增长与其多轮股权激励不无关系。”田磊告诉财联社记者,“股权激励是现代企业对员工有效而持久的激励方式,好的股权激励计划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意识和发展潜力,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趋向一致。激发核心团队的工作热情才能更好实现上市公司的战略目标。”
扩张壮大与厚报股东,在汇川技术兼顾两端的强势平衡中,持续不断的股权激励无疑是重要的效率支点。就公司股权激励的策略和细节,汇川技术的相关人士昨日向财联社记者进行了独家详解:
据介绍,汇川技术此前五期激励计划取得了较好效果。若不考虑股权激励收益,则公司的薪酬在业内竞争力并不十分突出。所以,正是常态化的股权激励,为公司吸引人才、留住核心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国内最大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及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企业,公司只有吸引并留住国内优秀的行业人才,才能保持领先地位,并进一步实施进口替代。因此,良好的股权激励效果至关重要,不仅可降低公司留人成本,而且还能激发员工动力。
在策略上,汇川技术的股权激励总体上是 “多轮滚动、小步快跑”。首先,公司股权激励采用“大小年”差异化操作模式。即每1-2年实施一期股权激励计划。其中,单数期(首期、三期等)一般为股权激励大年,公司全体人员均可纳入股权激励对象的候选人池,基于股权激励筛选标准进行识别、评审和授予。而偶数期(二期、四期等)一般为小年,作为上一期股权激励计划的补充,对上期暂不符合条件的、新入职的、新晋升的骨干人员进行激励。故前一期股权激励名单中的人员,原则上不会出现在偶数期激励计划中。
其次,如何筛选激励对象?据介绍,汇川技术会先就入职日期设立一条总线,而后再对职级、绩效、荣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设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同时,对特殊人才及特殊情况,则要经公司董事会的批准。
再者,激励工具如何使用?“我们依据同一激励收益计算原则,综合运用股票期权、第一类限制性股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匹配了董事、高管、外籍员工、中高层人员等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另外,我们还在探索实施长效激励持股计划,通过提取激励基金对与公司业绩强相关的人员进行强效激励。” 汇川技术相关人士说道。
有关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汇川技术也有自己的平衡之道。“我们并不一味采用就低原则,而是会考虑激励效果不要过度、公司成本能较好把控等综合因素,以真正达到‘小步快跑’。”在与激励对象需求的匹配方面,“我们第六期的激励对象包含外籍员工。疫情下外籍员工开立证券账户的时间周期较长,(恰好)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登记时间周期也相对长一些。”
对于上半年实施股份回购的背景和考量,前述汇川技术人士介绍道:当时公司股价从2021年8月的高点调整了近40%。公司希望通过回购将信心传递给市场。同时,也想将回购的股票作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
掘金策略:关注业绩目标 警惕利益输送
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诸多成功案例表明,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中,股权激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支撑和纽带作用:其打破了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界限,激发了人在创新创业创造中的核心作用,连接起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到投资回报的闭环。
特别是对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信息。对此,一些研究机构近期作了梳理,如开源证券研报就归纳了基于股权激励方案的操作策略及选股逻辑。
其中指出,股权激励有效期长度代表了激励对象与上市公司绑定的深度,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多采用4-6年有效期,以在中长期持续发挥激励驱动效果。这一趋势在创业板公司的股权激励中也有显现,据Choice金融终端统计,今年发布激励计划的创业板公司中,激励有效期在“5年至6年”和“4年至5年以下”的比例分别为49.56%、40.79%,二者相加已占总数的九成以上。此外,开源证券还发现,在激励覆盖范围(激励对象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方面,覆盖率为5%以上的案例已渐成主流。
如何评估股权激励对相关上市公司标的可能带来的超额收益?开源证券总结了多个维度,包括力度、业绩、行业等。力度即激励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据该研报统计,激励力度在4%以上的案例的平均超额收益逾5%(时间区间为预案披露日-股东大会日)。
业绩方面,激励的业绩目标要求高、考核维度更丰富者,更易获得超额收益。一般而言,业绩考核目标较低时,股权激励可能存在福利性质;业绩考核目标较高且考核维度较多时,公司对“未来管理”信心较强且对股权激励重视程度较高,其实现基本面改善从而获得超额收益的概率也更高。
再从行业维度观察,科技成长和高端制造(重研发投入、人才资源)行业的超额收益表现较优。前述研报对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在“授予日-授予后二年间”的平均超额收益分行业作了统计,发现国防军工、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等超额收益居前,环保、商贸零售、石油石化、社会服务、建筑装饰及房地产等行业则超额收益垫底。这一规律也体现在创业板“十倍股”的行业分布上,在前述40只个股中,半导体、电池、光伏设备、医疗服务板块公司数量最多,合计占比近半,且这4个行业的“十倍股”都实施过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虽效果显著,但也并非百试百灵的“仙丹”,尤其是那些借激励之名行利益输送之实的“假激励”,对上市公司的肌体健康反而有害无益。
对此,监管也时刻保持警惕。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在深交所对创业板公司发出的问询、关注类函件中,就有数十件涉及股权激励。其中,上市公司借故大幅下调业绩考核指标、增补业绩达成率百分比概念并按“折扣系数”激励、在三季度末全年业绩大局已定时推出“无悬念”激励、激励考核门槛过低、激励份额明显向公司实控人家族成员“倾斜”等等问题,都是监管的关注重点,其核心宗旨是确保激励效果、防范利益输送。
对广大普通投资者来说,通过监管视角再次审视上市公司的激励计划,也将更有助于实现去伪存真、披沙拣金的价值挖掘。
(编辑:曹婧晨)